隆中对的核心观点是割据思想。
诸葛亮一眼就看出刘备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地盘。刘备先跟随同学公孙瓒起家,后当了徐州牧却被吕布抢走。投了曹操之后在官渡大战前抢回徐州,结果被曹操火速灭了,只得去投袁绍。
后来作为袁绍的特使跑到荆州去当了刘表的客将。
刘备和刘表关系表面很和谐,但实际上刘表对刘备十分提防,因为刘备在荆州广纳人心,地球人都知道刘备想干什么。作为荆州之主的刘表自然对其暗中防范。
没有地盘啥事也干不成。
当刘备找到诸葛亮时,诸葛亮就说你打不过曹操,你也打不过孙权,那怎么办?
去打打得过的人。
荆州的刘表,巴蜀的刘璋。
他对刘表的评价是:而其主不能守。这是指出刘表的领导力的问题,还有继承者刘琮能力问题。
他对刘璋的评价是: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里指出刘璋内部有问题。
这两块地盘拿下之后,你要做的事情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
显然告诉刘备你拿到荆益,要做的事情是割据好这两块地盘,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隆中对真正的核心就割据思想,在有割据的基础之上再缓图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这是一句假设性的话,天下如果没有变呢?继续割据。
所以核心依旧是割据。
有些人怪关羽毁掉了隆中对,毁掉了刘备统一天下的梦想。
关羽丢掉荆州的确对蜀汉是致命性的打击,但最初的源头在于刘备。
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都没有将统一天下当作是当下目标,他们的当下目标是割据,稳定地盘。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往往很想当然地认为刘备、诸葛亮将统一天下当作当下目标,似乎他们就是为了恢复汉室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占领关中之地,光有荆州和巴蜀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刘备之前的巴蜀之主公孙述就用失败给出答案。这一点诸葛亮清楚、刘备也清楚,不过很多沉迷《三国演义》的朋友是不清楚的。
事实上在此之后割据巴蜀的所有结果都是被灭。因为拿不下关中,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没有考虑到的是汉中对巴蜀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引发连锁反应。
有人说你这样说有理由吗?
当时刘备占领巴蜀,是法正力劝刘备拿下汉中。诸葛亮当时什么态度?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刘备争汉中还是心存疑惑,否则就不会向杨洪提出探讨性的问题。当杨洪这么一说诸葛亮就明白了,然后举杨洪为蜀郡太守。
此时诸葛亮对汉中之得失没有看清,那闲居之时更没有考虑了。
当刘备争汉中之时为了减轻压力,让关羽出兵,两线作战的方式减少汉中压力。事实上效果很好,刘备拿下汉中,然后就轻松拿下上庸城,这样荆州和汉中以及成都就成为三角形的存在。
此时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势力一大就引发孙权的担忧,虽然诸葛亮说孙权只能当作援助,但别人凭什么援助你?
如果你比他还要强,他还会援助你吗?
这就是孙权夺荆州的一个原因,当然荆州对东吴是十分重要,事关东吴安全,所以孙权也是必得,只是时间问题。
当刘备和曹操拼到力尽之时,孙权出手,刘备也只能干看着,因为没有兵了,怎么夺?
这才有了经过近二年的蓄势,发动夷陵之战想重新打通,结果却让陆逊一战成名。
所以隆中对虽然考虑到统一天下的问题,但真正的核心是割据一方称雄,至于统一天下更多的是场面话,刘备和诸葛亮心知肚明。这可能是看《三国志》和看《三国演义》的区别吧。
如果将隆中对放在《三国志》中,看到的就是知常容上面的分析,如果将隆中对放在《三国演义》之中,那看到的会是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很多人分析过我就不分析了。
备注:隆中对、草庐对纠结这两个称呼的朋友就不用来折腾了,我不介入你们所谓的诸葛亮耕种地之争,另选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