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天命,和我们现在通用的“天命”是不一样的。
我不研究儒家,只是偶尔随性为之。
《中庸》开篇是这样解释天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相传是子思所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也是孟子的老师。孟子就在这个基础上对“性”作出了解释,他提出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心就是“天命”,也就是“性”。
王阳明以这四心为基础创立了“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以四心为根基,持续浇灌终成长大树。很多人误认为“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根基。“知行合一”只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而不是根基。这根基就在这孟子的四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
很多人读阳明心学读歪了主要就是被知行合一困住了,忘记根本。根本不在,你谈什么大树呢?
所以孔子——子思——孟子——王阳明这是儒家最正统的一脉,不过这一脉太正了,反而传播很困难。孟子死后,道统就断了,隔了千年,王阳明续上,王阳明死后,“心学”很快就没落了。
前几年王阳明还是比较火的,最近又淡下去了。纯的生命力就是不太旺的,很正常。
还有一派是比较旺的,这一派就是叔孙通和董仲舒一脉,他们选择和朝廷结合,成了朝廷的背书,并且为朝廷进行解释。我写过一篇《从“求仁得仁”用词引发争议聊起,论秦儒和汉儒的差别》,阅读量2000左右,推荐有十几万,说明大家对这个并不感兴趣,或者存在阅读门槛。这一篇就是详细讲述秦儒到汉儒的变化。
董生改造的儒家中也有孔子所说的“天命”。这个“天命”和《中庸》里的天命是不一样的。他吸收了墨家的一些观点,还有阴阳家的一些观点,然后重新解释了天命。
董生在他的《天人三策》中对天命是这样解释的:
开篇第一句就是: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显然整篇都是解释天命。
他对天命的解释: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天命就是上天之令也,这个你与《中庸》的天命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
上天之令,谁来告诉你,谁来解释?解释权在谁手中?当然这个逻辑实际上这是借了墨子的观点,只要你翻过《墨子》一书,你应该知道我说的是没有错的。
董生的创新是什么?
他说天命可以由祥瑞显现,《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
当你清楚这个观点,你再去看《史记》中的刘邦的本纪,你就会明白惜字如金的司马迁为什么肯花了千字来描写刘邦是蛟龙转世。同时你也会明白为什么这些皇帝降生总有祥瑞,这一切就是董生的观点的延续。
洛阳男子高德上书,请隋主为太上皇,传位皇太子。帝曰:“朕承天命,抚育苍生,日旰孜孜,犹恐不逮。岂效近代帝王,传位于子,自求逸乐者哉!——《资治通鉴·陈纪·陈纪十》
上面这段话是有人对隋文帝说,然后隋文帝说自己继承了天命。后世的说词基本上就是延续这种说法。
皇帝的圣旨也是奉天承运皇帝。
孟子一派与董生对天命的解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孟子是向自己的内心走去,董天是向天走去。
基本上现在对“天命”的理解大多倾向于董生的观点,但这个“天命”不是孔子所说的五十知天命。
“五十知天命”应该是《中庸》所说的率性而为。这个率性就是五十岁时可以顺其四心而为之,不受杂念有染。
知常容对这句话写过很多不同的解释,有朋友可能会问为啥每一次都有差别,以哪个为标准?
我的回答是以最新的为标准,特此说明。当然我不是儒门中人,我也只是偶尔想起随性去解释,就像我明天要发的一篇《樊迟问农活为啥被称小人?非孔子轻视农民,真正用意是什么?》也是随着翻到这句话然后去解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