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魏国的确有大臣建议偷袭,但被曹丕否决了。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想夺回荆州部分地盘。当时蜀汉的实力是无法灭掉东吴的,甚至无法兵推到东吴腹地,否则刘备也不会在最不合适作战的夷陵区域结营。刘备之所以选择在此时结营有两个原因:
1、推不动了,东吴已经组织有效的防守。
2、等魏国偷袭。
这一次应该是刘备送给魏国最好偷袭吴国的最好机会,魏国为什么不用?
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困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这段话是刘晔说的,刘晔劝曹丕袭击东吴。
曹丕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有二:
1、曹丕料刘备很快就失败了。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这句话是曹丕说的。
2、行“仁‘政
曹丕称帝本来觉得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需要天下人承认,此时东吴首先承认,曹丕就很开心,而且封孙权为吴王。孟达从蜀汉跑过来,他也觉得很好善待他,夷陵之战后黄权投魏也受到很高规则的待遇。
这些做法是想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仁”,真实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免有不稳定的因素。
吴国称臣自己,然后兴兵伐之,在曹丕看来不义也。
当吴国打赢刘备之后,对待魏国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帝欲遣侍中辛毘、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责任子,吴王辞让不受。——《资治通鉴魏纪一》
曹丕就想攻打吴国,为什么此时打?因为这是为了显威,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武力以惧服之。
如果换成曹操估计真的换偷袭吴国了。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会稳定的原因。
此时蜀汉与东吴接攘的区域兵力空虚,实际上此时东吴可以趁机夺取整个上游包括白帝城。孙权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还做了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情:主动求和。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为什么请和,因为魏国大兵压境,刘备为什么同意,因为他已经无力伐吴,谈和是最坏中的最好结果。
刘备原来想大兵压境,魏国开始袭击,孙权一定会割荆州数郡请和的。没有想到的是曹丕按兵不动,而刘备又败给陆逊,所以刘备的计划最终完全落空,只落下白帝城托孤结束一生。
就算陆逊没有击败刘备,吴蜀处于僵持状态,时间一久刘备一定会退兵的。
因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将宝全压在魏国身上,结果他对曹丕的个性估计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