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时期是有丞相的,李善长、胡惟庸都当过丞相。胡惟庸是明朝最后一任丞相。
胡惟庸是被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罪诛杀,牵至已经退隐的李善长等人,涉及几万人,在此之后朱元璋就不再设丞相一职。传了几千年的丞相之位就彻底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为什么这样?
相就是辅助的意思,中医中有君火,相火一说。君火指国君,相火似乎代表丞相了。
最早的形式是国君去找到一个人,然后将整个国家的事情都委托给他做。比如管仲、傅说等等。
他们的权力很大,有人就会担心会不会夺了国君之位。
这种事情只有在后世才能发生,在当时不可能发生的。
比如周厉王时期发生了彘之乱,大家联合起来将周厉王打跑了,主要原因是周厉王的一些措施侵犯当时国人的利益。按后世的理解此时应该会有一个带头的人出来替代周厉王,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当时出现召公、武公等联合执政的现象。
当周厉王死后,太子静继位,他们又将权力交给姬静,也就是周宣王。
这个剧本和后世演的不一样,董卓弄乱了东汉,曹操挽救了东汉但又控制东汉,最后不是将权力交给皇帝,而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最后曹丕称帝。
这种事情在西周是不可能发生的。
权力还是诱人的,人心也会慢慢发生改变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三晋分家”,晋下面的三个世家大夫将晋一分为三,变成赵魏韩,结果周王也承认。有了先例就会有第二个,接着田齐将姜齐取代。齐国还是齐国,不过已经不是姜子牙一脉了。
这使得国君有危机感了,必须限制手下人的权力,所以国君开始分拆丞相之位,像秦汉时会设左右丞相,以相互牵制。
他们开始大量重用自己的兄弟,母族之类。经过七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这些皇帝发现自己的兄弟也是不靠谱的,于是开始对自己的兄弟进行限制,也就是将原来的实封变成虚封,以便好控制。
最早的相权是没有监督力量的,啥也管,后来将相进行拆分,而且将相权也进行分拆。
比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就是相权拆分的结果。
再后来皇帝觉得还不放心,就在担任丞相的人身上动手脚,让一些低资、威望低的进入这里面。这些人对皇帝的威胁并不大。
将相权不再和个人相绑,而是和一群人绑在一起。比如尚书左右仆射等等。
朱元璋经过胡惟庸这么一折腾,觉得丞相权力过大,有可能造成威胁,干脆将丞相之位去掉了。
丞相是辅助皇帝,没了丞相之位,没了辅助之人不是要累死?于是朱元璋弄了一个内阁。由内阁大学士去替代这个职位,帮助皇帝一起管理国家。内阁大学士中总负责的叫首辅,比如明朝的张居正。首辅之下的叫次辅。不过像张居正这样的首辅实际上权力还是和丞相一样的,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的特殊待遇。
直到这一天,相权再也不是皇权的对手,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相当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当了,独裁达到了最高峰。
任何事物走到最高峰就意味着差不多完蛋了,所以几百年之后,封建社会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