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方式都没有好坏之分,出现好坏之分是因为已经有破坏这种方式的先例,简单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人心不古。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渐渐不再采用分封制度的原因。
这里的人心不是指天下人的心,而是指权贵的心。
周朝的时候,周天子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分封各地的诸侯也是对周天子绝对服从,没有人敢挑战这个位置,甚至说取而代之,不会有人生出这样的想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夷王听信谗言将齐国国君齐哀公直接烹杀,齐国没有找周天子报仇,将这仇恨记在进谗言的纪侯身上。
“彘之乱”,周王逃跑了,此时进入周召共和时代 ,但也没有人想到要去当这个周王,最后还是由周厉王的太子继任。
后来周王室的权威减弱了,出现春秋霸主,他们也只是在抢诸侯老大的位置,没有人想到去干掉周天子,征服天下。
真正坏事情是什么时候呢?
周王承认三晋分家,赵韩魏三家分晋,这本来与礼法不符,但是周王却承认他们,这就传递出一个很强烈的信息,诸侯之位是不需要分封,而可以夺取的。在此之后就发生了田齐取代姜齐之事。
这也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三家分晋放在首页的原因。
秦始皇一统天下就告诉全天下人,周天子不是永远存在,用武力可以自己当天子。
这就是人心之变,观念之变。
再后来刘邦当皇帝给出的答案就是平民也是可以当皇帝的,并非只有贵族可以当。野心从原来的权贵扩展到平民。
此时天子已经从神坛上走向人间,天子的神性已经不存在,只剩下权力。
神性是不可夺的,但权力是可以夺的。
吕后死后,他的吕氏家族被功臣诛杀,此时诸位大臣拥有汉文帝,这就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诸侯王也可以当天子。
因为汉文帝是被拥立的,当立太子时,他首先说可以立吴王等人,不一定立自己的儿子。
汉景帝的继位实际上就是破坏群臣拥立制度,等于将其变成世袭,这样诸侯王就不答应了。
有人说汉景帝为什么急着削藩,因为他感受到威胁,他的皇位没有被全天下认同。他必须要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来巩固自己。
诸侯王当然不答应了,大家都是刘邦的子孙,凭什么是你的血脉是西汉正统,最后起兵反了。
当“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的位置就稳了,他传位给汉武帝时没有人再有意见了。
当王子们心中有想当皇帝的观念,再进行分封,给他们实权,那就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这种观念已经出现,而且有成功的先例,分封制实际上就已经失去效果了。
所以任何措施是否有用,就得看人的观念之变。一旦这项措施有破坏成功的先例,基本上就宣告这项措施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