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现有背景的。
这是《庄子·外篇·知北游》中的内容。
当时东郭先生向庄子请教道在哪里。
庄子说无处不在。
东郭先生和现在很多朋友一样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必须要求庄子说出道在详细的地方。
庄子说道在蝼蚁中。
东郭先生很郁闷,说道怎么会在这么低下的物种之中。
庄子又说了一句: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先生更加郁闷了,怎么一件不如一件,蝼蚁好歹比稗草好些。
庄子又说:道在屎溺。
这个时候东郭先生就蒙了,他连提问和作出评价的勇气都没了,他一是疑惑,二是疑心庄子在耍他。
我觉得好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
在东郭先生看来道是高高在上的,怎么可能在这么低贱之物中呢?
细心的朋友应该看得出东郭先生犯了一个错,他以好坏去论道,他以高下去论道,他以好恶去论道。
《道德经》第二章就有这样的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你有高下、喜好等观点,那你怎么可能看得道?
你遇到屎溺自然避开了,你遇到蝼蚁自然会轻视他。当你遇到屎溺的反面香味自然会喜欢,当你遇到蝼蚁的反面高贵自然就服从。
庄子对东郭先生的评价是: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一句话你问的都是表象,你看到的是表象,你没有问到实质。
东郭先生的提问是基于什么?
基于自己的好恶和对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问的,他追求“道”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更得利。
他问道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好处,活得更好,这是东郭先生的真正目的。
如果道真的可以带来好处,那必然会有坏处存在。
但是道是不分阴阳好坏的,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在一之前,一在阴阳之前。
好和坏就是阴阳之分了,从逻辑上来看是相违背的。
所以悟道是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的,奔着好处去悟道永远也得不到的。
悟道就悟道,没有好和不好。
这一点和佛教中的“无分别心”的观点是一样的。
当庄子一说到蝼蚁,东郭先生的反应是这是低贱的物种,当庄子一说到屎尿,东郭先生的第一反应是臭,令人讨厌。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这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你心中有高下之别,贵贱之分,你怎么可能做得到不争?
如果不争做不到,那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你又怎么做得到?
为什么“道在屎溺”会被人记做和印象深刻,说白了就是因为人们有分别心造成的。
“道在屎溺”和“道在头上”“道在圣人”有区别吗?
在庄子看来没有任何区别,这些只是表象,道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看来这是有区别的,区别很大的,因为有些是令我们厌恶的,同样有些是令我们推崇的。
当你对“道在屎溺”的说法一点也不觉得神奇,或者惊讶,以平常心看待,知常容觉得你是进步了,这是好事。既然道是无处不在的,在屎溺有何不可?
这中间的细微差别还需自己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