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疑问的朋友估计不少。《道德经》就是这五千言,这句话对不对?
有人说我将《道德经》倒背如流我就懂了,这句话对不对?
如果这两句话是对的,那教科书中应该教《道德经》,如果这两句话是错的,那教科书里教《道德经》 是否是一种错误?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如果你学的是知识,那自然学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很多学习几十年的都成了博古通今之人。
如果你为道也这样呢?结果会怎么样?
你离道不是近了,而是越来越远。为道要损,也就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这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知识是什么?
我们来看文字表达有什么问题。
庄子对于这个问题很爽快地说:知识就是糟粕。详细的不展开,看《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
老子说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字的表达就是一种名,这种名表达出来的字面意思就是道吗?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听完很刺激,实际上这个百姓不是指现在的老百姓,而是指贵族。因为古代有姓氏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那种奴隶是没有姓氏可言的。
像周王城中住的平民,实际上比城外的野人高级多了。平民之下还有奴隶。这些平民实际上是贵族的后代。
你看别的不说,光文字的意思变迁就会让我们的理解出现很多分歧。再比如走狗原来是好的,刘邦说他的手下是功狗,萧何是功人,这不是骂人的话。现在走狗是骂人的话。
文字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次人不同,理解也不同,《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因为理解不同,出现剑宗与气宗之争。
再次环境不同,理解也不同,比如外国人译《道德经》估计和我们的就有差别。
再次老子的《道德经》能否将精华都留下来?
答案依旧会让你失望,如果你看过《庄子·外篇·天道》你一定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当然我上面提到的《知识的坏处就是让你以为你真的都懂了,都会了》也是讲这个问题。
所以你觉得将这个放入教科书之后,孩子学了就能懂吗?
没有经历,没有阅历,没有时间,没有悟性等等各种机缘,很难说就能懂。如果真的放入教科书,就会变成考字意,考记忆,考解释,考得分,你觉得这是《道德经》需要的方式吗?
我想第一个问题应该已经回答了,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社会不提倡老庄思想?
庄子的思想一直局限于士大夫一级,这个本来是小众的,而不是面对全体的。《道德经》本来是强者的学说,所谓的强者就是你已经拥有很多了,详细不展开,因为太长,我写过多篇文章解读。
老子提出的无私、无为这些概念你觉得普通人真能做得到吗?
社会上对庄子思想是不怎么提倡的,但是老子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只是你没有留意,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等,这些都是老子的观点。
道家提倡是顺自然而为,而不是强行为之,给人的错觉是不提倡。正如你每天上下楼梯,你知道一共有几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