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李翠华一生三嫁,二嫁三嫁时扔下三个亲生孩子不管,三嫁后对继子女也不管,当她年老体弱时,二儿子不计前嫌照顾她,却被说图她钱,继子赡养她,却被她否定付出……
01
一个月前,远嫁台湾的鲁九梅接到岳阳亲戚的电话,说母亲住在山上,生活不能自理,十几天没有饭吃了,现在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鲁九梅接到电话后,火急火燎从台湾赶回来,她想不通,之前母亲一直和弟弟万良一起生活的,现怎么沦落到一个人住在山上,无人管,为了让母亲晚年生活有个着落,她向记者求助。
鲁九梅告诉记者,86岁的母亲居住在山顶的一个活动板房里,需要翻越两个陡坡才到山顶,其他村民都迁到山脚下居住了,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年迈的母亲在山上与一条小黄狗相依为命,在岳阳的大哥和弟弟们对8母亲全都不闻不问。
以前,母亲和最小的弟弟万良生活,可是拆迁后,弟弟拿着百万拆迁款,一家人搬到城里居住,把母亲丟在山上不管,虐待母亲,让母亲在山上等死,这次我若不回来,母亲就死了。
我刚回来时,母亲的住处乱七八糟,又脏又邋遢,床上还有老鼠,冰箱里只有半碗肉和两块豆腐,而且都变质发臭了,用的喝的也都是混浊的水,后来,我把该擦的擦,该洗的洗,该丟的丟,该换的换,现在看起来才像个人住的地方。
记者问李翠华,女儿未回来时,你是怎么过的?
李翠华说,以前我还可以做饭,现在做不了饭了,因为脚走不了,一走就摔倒。
鲁九梅补充说,我回来之前,母亲十几天没有饭吃,就吃爆米花和糖水,后来就受不了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记者问李翠华,除了女儿,其他人都不管你吗?
鲁九梅说,其他兄弟都不管母亲,母亲不能再一个人住在山上了,我也不能老呆在这里。
李翠华哭着说,女儿家在台湾,她要回去的,没人管我,我怎么办?
02
为了让母亲的晚年生活有着落,鲁九梅决定带记者先去找弟弟万良。
见到万良,鲁九梅开门见山说,母亲不能自理了,我只能来找你。
万良问,为什么只能来找我?
因为我母亲在你家做苦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万良说,她有什么苦劳,你倒是说出来呀,你娘有三个亲生子女,两个亲生儿子都不管她,你不去找她两个亲生儿子,反倒来找和责难我这个继子干什么,你要把你的亲兄弟叫到一起商量啊。
鲁九梅和万良你一言我一言的吵了起来。
记者劝停两人后,问万良现在住的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
万良说,因为征收,我还没有房子,只好在外面租住。
记者问,那你为什么不把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呢?
万良说,她现在86岁了,房东一般不准住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她两个亲生儿子都有房子,她(鲁九梅)在岳阳市也有房子出租,他们有房子都不把母亲接去住,不管母亲,却来找我这个没有房子的,你说谁的良心好。
自从我父亲去年7月份去世后,继母的亲生子女都没有来看过她,相反,是我这个继子一直在照顾和赡养他们的母亲。
记者问,你多久去山上看望你的继母一次?
两三天去看一次,白天我没空去的,晚上也去,继母吃的用的都是我供给,我就想不明白,继母的两人亲生儿子对她都不闻不问,她(鲁九梅)反来责怪我。
万良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要求记者和他上山与继母对质。
到了山上,万良指着活动板房说,两年前因为征收,政府安排我父亲和继母住在这个活动板房里,为了方便做饭,我在板房旁边加建了个凉棚,还在板房后面加做了个简易的卫生间,这里的冰箱、电视机、烤火桌、洗衣机和床铺都是我买的,一到下雨天,我马上来看,以防排水沟不通,水漫进屋。
鲁九梅说,那也是爸爸妈妈以前买的,你不过是坏了就帮他们换。
万良说,换也是我买的,对不对,你不能强词夺理,你这样是没道理的,我作为一个继子,能做到这点已经不错了。
见两人又要争吵,记者赶紧制止他俩。
万良问继母,东西是我送来的吗?
李翠华不答反问,你送了什么?
万良又问,你吃的东西是不是我送?
见继母不回答,万良气愤说,你实话实说,别装聋作哑。
李翠华说,我不记得了。
自己的付出被继母一句“不记得了”间接否定,万良又气愤,又无奈说,她说不记得了,我还能说什么。
记者问鲁九梅,你母亲不记得了,你弟弟平时是这样对你母亲吗?
鲁九梅说,我不在家,我不知道,我不能乱说。
万良更加气愤,说,肯定是她(鲁九梅)要她妈不说的,她回来一次,就闹一次,从中挑刺。
记者问万良,你的意思是姐姐在找你麻烦和为难你,对吧?
万良说,对啊,可以这么说。
鲁九梅:你买菜来,丟下就走了,你说你有良心不?
万良气愤说,我没有良心,你要是有良心,干嘛还跑去台湾打工,不出钱,不出力,不养你妈妈?
鲁九梅说,妈妈有拆迁款,妈妈改嫁给你父亲,户口也迁到你家,拆迁款妈妈也有份,你算给她,得多少算多少,妈妈的拆迁款用来养老,你不能拿走。
万良说,拆迁款不是我们算,是拆迁办分配,公平公正,该是你妈的,我一分不要,你说我把她的拆迁款占为己有,这是不存在的。
鲁九梅:妈妈不仅有拆迁款,还有地皮,一块地皮就卖几十万。
鲁九梅的话让万良更加气愤,姐姐不仅责怪他不养继母,还要替继母争他的家产,太气人。
万良对记者说,征收前,我家的房子是我亲生父母建的,我母亲病故后,继母图我父亲年轻才嫁给我父亲,继母大我父亲16岁,她嫁过来后没有给我家添过什么东西,家里很多东西都是我母亲生前置办的。
继母嫁给我父亲那年,我才15岁,父亲在外打工挣钱给她在家过日子,可是她从来不管我和妹妹,在她身上我们兄妹俩从来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母爱,为了学费,暑假我和妹妹去打工,挣得70元,但只够交一个人的学费,我就让妹妹去读书,我辍学去打工,那时我成绩很好,老师见我辍学都觉得很可惜。
记者问,是不是你家揭不开锅,实在没钱了,你才不能读书?
万良说,不是没钱,而是父亲和继母都不想让我去读书,希望我去打工挣钱。
继母嫁到我家后,她对我们兄妹俩几乎不管不顾,如今我不计前嫌还能照顾她,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没想到她女儿还要替她母亲争拆迁款和家产,太气人了。
还有,对于继母的晚年生活,她(鲁九梅)应该去找继母的两个亲生儿子来赡养,而不是还来找我这个继子。
03
鲁九梅带着母亲和记者去大哥鲁北桥,希望大哥能赡养母亲。
还未到鲁北桥家问口,鲁北桥的妻子邓云远远见到鲁九梅一行人,赶紧在外面把大门口锁上。
大门外,鲁北桥坐在一边,侧身过去,连看都不看母亲一眼,表情冷漠,仿佛来的不是亲人,而是仇人。
记者叫邓云开门,让李翠华进去喝杯水也好,但不管记者怎么叫,邓云就是不肯开门,还叫鲁九梅把万良叫来。
李翠华见到大儿子大儿媳把她拒于门外,便不想再呆下去,转身要回山上,但被记者和鲁九梅拦住了。
看着眼前一切,鲁九梅心里很不是滋味,对她大嫂说,你就开门吧,哥哥是我妈妈生的,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邓云说,她有什么苦劳,都是你们母女俩吵闹,今天有事你来找你哥,明天有事你也来找你哥。
鲁九梅说,你太过分了。
邓云说,我怎么就过分了,我哪里过分了。
姑嫂两人没说几句就吵起来,互不相让,而脾气火爆的鲁九梅拿起竹杆就要打大嫂,邓云也不甘示弱,也拿起竹杆,两人打起来,气氛剑拔弩张。
记者赶紧把两人拆开。
鲁北桥对记者说,父亲病故后,母亲把我和鲁九梅扔在家里。带着4岁的弟弟鲁荣京改嫁,那年我才14岁,鲁九梅10岁,爷爷奶奶又不在世了,我们兄妹俩没人疼,没人爱,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苦、很凄凉,我们受苦都是母亲的自私造成的,如果她不改嫁,我们也不会那么凄凉。
李翠华坐在一边,呆呆的听着大儿子对她的控诉,一言不发。
鲁北桥走过去,指着现在的新房子问母亲,当年你抛下我们改嫁的时候,家里有些什么东西?
李翠华依然是呆呆的坐着,没有回话。
记者问鲁北桥,当年你母亲改嫁,是嫁给万良的父亲吗?
邓云说不是,在嫁万良的父亲前,她还嫁有一个,第二任丈夫自杀身亡后,她才嫁给万良的父亲。
鲁北桥说,母亲第二次改嫁的丈夫死后,她还要改嫁,我叫她不要再嫁了,她以后老了,我负责养她,她却说我靠你们靠不住,我要嫁人,以后老了也不用你管。
当初,她一抛弃我,不管我,二不听我劝,执意三嫁,现在她老了,却要我来负责养她,这是不可能的,古话说,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何况她为了三嫁,还和我决裂了,现在她落到无人赡养的地步,都是她一手造成的,我不会接纳她,也不会养她。
鲁九梅也对记者说,当初我们确实都劝母亲不要再嫁了,但她不听劝,和我们吵架,说不用我们管她,。
记者问,她第三嫁时,多大年纪了?
鲁北桥说,五十岁了。
记者问李翠华,你改嫁后,挂念这边的孩子吗?
李翠华说,我怎么不挂念,可是我没有钱。
记者问,那你知道他们在这边过的很苦吗,甚至有可能比你还要苦?
李翠华说,知道,但是我没有钱给他们啊。
提起往事,鲁九梅难过得哭了说,当年母亲把我和大哥扔下改嫁后,我和哥哥过得很苦,为了生活,哥哥累得要死,辛苦了一辈子,幸好大哥成家后,大嫂勤俭持家,对哥哥也好,给哥哥温暖,母亲确实抛下我们不管,确实不对,现在不能怪哥哥不养娘。
以前,我也怨恨母亲,后来我结婚做了母亲后,就想着尝试去理解和原谅母亲当年扔下我们改嫁的行为时,母亲执意三嫁的举动又一次伤了我们的心。
鲁北桥对记者说,多年前,我女儿因为心脏萎缩而去世,女儿去世前,母亲来都不来看自己的孙女一眼,也没给过我两个儿子一分钱,太寒心了,你说我该养她吗?
记者问,是不是你母亲行动不便,不方便来?
鲁北桥说,不是,那时候她还能走。
记者问李翠华,你儿子说的这些事,你还记得吗?
李翠华坦言,自己记得,也知道儿子对自己有意见的原因。
在鲁北桥兄妹俩描述中,可知李翠华作为一个母亲确实不负责任,当年不应该扔下自己的孩子,执意改嫁,改嫁后对子女也不关心。
鲁北桥不愿意养母亲,也可以理解,毕竟母子俩的恩怨太深了,而且鲁北桥认为母亲第三嫁后,一直在万家生活,母亲把温暖和母爱都给了继子继女,也就是万良兄妹俩,因此,母亲的晚年生活也应该由继子万良负责,
母亲嫁到万家,是有结婚证的,在万家生活了36年,勤勤恳恳,没有功夫也有苦劳,因此万家的家产母亲也有份,如果母亲没有结婚证,那就不用说了。
鲁北桥态度坚决,亲子不养下堂母。
04
大哥不肯养母亲,鲁九梅只能把希望放在唯一的亲弟弟鲁荣京身上。
在鲁荣京家,记者忍不住问,是不是你们的母亲做人有问题,怎么感觉她跟你们几个崽都不亲的样子。
鲁荣京说,做娘的不能这样,年轻时只顾自己,不管子女,做崽的再不听话,做娘的也要管,就算改嫁,也要带养崽,可她却扔下崽,直接跑去改嫁,她虽然有三个亲生子女,但没对一个好。
母亲第一次改嫁时,虽然带着我改嫁,但她在我继父死后,把我扔在继父家,只顾自己,又一次改嫁,母亲第三次改嫁后,我遭遇了和大哥一样的命运,没人疼,没人受,日子过得很苦,很凄凉。
母亲对自己亲生子女都不好,对继子女也应该好不到哪里,赡养母亲,姐姐不出钱,也不出力,还高高在上指责万良,她以为自己是老板啊。
做人要凭良心说话,自家兄弟姐妹对母亲都少顾问,万良作为一个继子,还能三天两头上山看母亲,照顾母亲,他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何况万良夫妻俩身体都不好,万良大病小病多次住过院,而他媳妇还长期住在医院,万良已经尽力了,作为姐姐要理解和体谅,而不是总苛责万良。
听了鲁荣京说后,记者问鲁荣京,我见你家离山上挺近的呢,你有没有去山上看母亲?
鲁荣京说,以前我经常送菜送饭去给母亲,母亲却不领情,问我是不是想她的钱,母亲的话太伤人了,既然她这样恶意猜疑我,那我就对不起了。
鲁荣京的态度也明确,她不养母亲。
05
从鲁荣京家回到山上,记者问李翠华,对这几个孩子,你心里觉得愧疚吗?
李翠华说,我改嫁时把房子、家产都留给亲儿子了呀。
李翠华自始至终对孩子们似乎不觉得有什么愧疚,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婚姻的权力,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李翠华的一些行为导致了亲生儿子对她的冷漠,不想管和养她,可就算李翠华再怎么不对,作为子女都应该对母亲尽赡养的义务。
在赡养李翠华的问题上,万良觉得三兄弟应该全部到场,一起负责,鲁家兄弟却认为母亲为万家操持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由万良养老送终。
双方意见不一,为了李翠华今后的晚年生活有着落,第二天,记者把双方请到当地司法所进行调解。
在约定好的时间,万良和鲁荣京都按时到了,但鲁北桥却缺席了。
李翠华见大儿子不来,情绪激动起来,我现在做不了饭,切不了菜,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没人要了。
万良说,做娘做到这个份上,娘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有前因和后果的,不能把原因都归责于子女。
这两年,我因为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肠子问题,就做了两次手术,手术又不成功,我已经心力交瘁,很疲惫。
我和妻子身体都不好,这两年我对母亲已经是尽心照顾了,但我有时还是顾不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身体原因,这两年我都没办法去打工挣钱,我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了。
李翠华知道继子的意思,但还是说,我已经年老,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再独立生活,确实需要人照顾。
万良听后,面露难色。
鲁九梅看出弟弟的犹豫,态度强硬的对万良说,妈妈没养我们几兄妹,她嫁到你们家36年,她送你去读书,学做木匠,你妹妹也读到初中,她把你们抚养成人,还帮你结婚,我们却被她抛下不管,你要念妈妈的付出,要知恩图报,全权负责赡养妈妈,你不能照顾妈妈,可以将妈妈送去养老院生活,请个护工照顾妈妈,我是请假回来的,不能呆太久,自然也不能照顾母亲。
对于鲁九梅的说法,万良一脸鄙夷,叫姐姐说话要实际点。
记者问,把母亲送去养老院,钱是万良出,还是大家一起出?
鲁九梅说,我的想法是,还是他一个人出钱,如果他不一个人出,我们一起出也可以,但要把母亲那份征收款算出来。
万良听后,十分无奈说,你们的意思是觉得妈妈有很多钱,妈妈的那份征收款到底有多少钱,姐姐你现在还不清楚,我告诉你,妈妈八次进医院,费用大,加上这几年的生活开支,钱差不多用完了,这些帐都可以算,妈妈一直是我照顾,你们还指责我做得不好。
还有,若把妈妈送去养老院,以妈妈的性格和脾气,她今天去,明天就要回来,到时又回哪里,你们想过没有,妈妈的性格你们又不是不清楚。
听了万良说后,鲁荣京表态,我只出赡养费,其它事我一概不管。
李翠华听了亲儿子说的话,难过得低下头,若有所思。
调解员综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老人最好还是继续在继子家养老,请护工服侍老人,费用由继子和亲子共同承担,就算是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费用也是大家一起承担,包括女儿,毕竟大家都有赡养的义务。
最后,经过多方调解,万良和鲁九梅姐弟俩都同意暂时先送母亲去养老院生活,每月费用,鲁九梅出一千,其余费用由鲁荣京和万良平摊,鲁北桥由于经济困难以及年纪大了,不用承担费用。
调解成功后,万良开车准备送母亲回家时,鲁九梅对万良真诚说了声对不起。
鲁九梅迟来的道歉,让万良心中五味杂陈,但还是欣然接受了姐姐的道歉。
李翠华看到孩子们的误会解开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有着落了,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也为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荷香袭人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不管父母做错什么,父母再怎么不对,单凭父母把自己带到人间这一点,做子女的都必须赡养父母。
比如在文中的故事中,李翠华一生三嫁,每嫁一处,都扔下孩子不管,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生而不养、不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李翠华在年迈不能自理时,恶意猜疑照顾她的二儿子是图她的钱,又间接否定继子对她的付出,在她无人照顾时,又把原因归责于子女的不孝,没有反省自身的原因,可以说,李翠华这一生,做为一个母亲也好,一个继母也好,有着太多的不是。
赡养一个有太多不是的母亲,在李翠华四个子女中,万良不是亲生儿子,却做得很好,也做得最好,他用善良、包容和孝道诠释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真正意义!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不仅要攒钱,更要攒情,亲情不能淡,更不能没有,亲情会让你更幸福,会让你在年老体弱时,或在遭遇不幸时,亲人对你依然不离不弃,而人的一生能攒多少钱,取决于你有多少能力,能攒多少情,取决于你年轻时付出多少爱,温暖和感动了多少人。
做为父母,对孩子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孩子不仅要生而养、而教,还要爱孩子,让孩子在温暖又有爱的环境中长大,一个在温暖和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中也会装满了爱,也懂得去温暖和爱别人,懂得回馈,在父母年老时,孝顺父母,赡养父母,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