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皇帝世系(前202-8 共210年)
庙号 | 简谥 | 在位年 | 名字 | 生卒年 | 陵寝 | 备注 | |
1 | 汉太祖 | 高皇帝 | 前202-前195(7) | 刘邦 | ? -前195 | 汉长陵 | |
2 | 无 | 孝惠皇帝 | 前195-前188(7) | 刘盈 | 前210-前188(22) | 汉安陵 | |
3 | 无 | 少帝(前) | 前188-前184(4) | 刘恭 | 前192-前184(8) | ||
4 | 无 | 少帝(后) | 前184-前180(4) | 刘弘 | ? -前180 | 高后薨 | |
5 | 汉太宗 | 孝文皇帝 | 前180-前157(23) | 刘恒 | 前202-前157(45) | 汉霸陵 | 高帝四子 |
6 | 无 | 孝景皇帝 | 前157-前141(16) | 刘启 | 前188-前141(48) | 汉阳陵 | |
7 | 汉世宗 | 孝武皇帝 | 前141-前87(54) | 刘彻 | 前156-前87(70) | 汉茂陵 | |
8 | 无 | 孝昭皇帝 | 前87-前74(13) | 刘弗陵 | 前94-前74(20) | 汉平陵 | |
9 | 无 | 废帝 | 前74(27日) | 刘贺 | 前92-前59(33) | 海昏侯墓 | 武帝之孙 |
10 | 汉中宗 | 孝宣皇帝 | 前74-前48(26) | 刘询 | 前91-前48(43) | 汉杜陵 | 武帝曾孙 |
11 | 汉高宗(废) | 孝元皇帝 | 前49-前33(16) | 刘奭 | 前75-前33(38) | 汉渭陵 | |
12 | 汉统宗(废) | 孝成皇帝 | 前33-前7(26) | 刘骜 | 前51-前7(44) | 汉延陵 | |
13 | 汉宪宗(废) | 孝哀皇帝 | 前8-前1年(7) | 刘欣 | 前25-前1年(24) | 汉义陵 | 元帝之孙 |
14 | 孝平皇帝 | 前1-6 | 刘衎kan | 前9年-6年(15) | 汉康陵 | 元帝之孙 | |
6-8 | 刘婴 | 6-8(20) | 未立皇帝 |
东汉皇帝世系(25-220 共195年)
庙号 | 简谥 | 在位年 | 姓名 | 生卒年 | 陵寝 | 备注 | |
1 | 汉世祖 | 光武皇帝 | 25-57(32) | 刘秀 | 前6-57(63) | 汉原陵 | 景帝七世孙
与成帝同辈 |
2 | 汉显宗 | 孝明皇帝 | 57-75(18) | 刘庄 | 28-75(47) | 汉显节陵 | |
3 | 汉肃宗 | 孝章皇帝 | 75-88(12) | 刘炟da | 56-88(32) | 汉敬陵 | 明章之治 |
4 | 汉穆宗(废) | 孝和皇帝 | 88-105(18) | 刘肇 | 79-106(27) | 汉慎陵 | 永元之隆 |
5 | 无 | 孝殇皇帝 | 106(1) | 刘隆 | 105-106(1) | 汉康陵 | 出生百天即位 |
6 | 汉恭宗(废) | 孝安皇帝 | 106-125(19) | 刘祜 | 94-125(31) | 汉恭陵 | 章帝之孙 |
7 | 少帝(前) | 125 | 刘懿 | ?-125 | 7个月 | ||
8 | 孝顺皇帝 | 125-144(19) | 刘保 | 115-144(29) | 汉宪陵 | ||
9 | 孝冲皇帝 | 144-145(1) | 刘斌 | 143-145(2) | 汉怀陵 | 未满一年 | |
10 | 孝质皇帝 | 145-146 | 刘缵zuan | 138-146(8) | 汉静陵 | 章帝玄孙 | |
11 | 汉威宗(废) | 孝桓皇帝 | 146-168(22) | 刘志 | 132-168(36) | 汉宣陵 | 章帝曾孙 |
12 | 孝灵皇帝 | 167-189(22) | 刘宏 | 157-189(32) | 汉文陵 | 章帝玄孙 | |
13 | 少帝(后) | 189 | 刘辩 | 176-189(13) | 4个月,被废 | ||
14 | 孝献皇帝 | 189-220(11) | 刘协 | 181-234(55) | 汉禅陵 | 灵帝次子
禅让曹丕 |
汉朝历代皇帝功过评价
01——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乱世之中战略明确,懂得进退。虽然他的实力不是最强,却能知人善用,汉初三杰正是在他的慧眼下得以担当大任。并且积极听取张良、陈平等谋臣的意见,最后得以击败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登基后虽然大肆分封异姓王功臣,但随后便意识到问题并且逐步消灭异姓诸侯王。另一方面进行休养生息,采取宽松的政策。让秦末农民起义以来的经济凋零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好转。
在面对匈奴的问题上在白登之围后明白了自身的实力,暂时采取和亲的政策来修养生息,为文景之治的到来打下外部和平的基础。
02——汉惠帝刘盈
摊上一个强势的老妈(吕后)再加上自己软弱的性格注定得不到权力。惠帝刘盈在位期间虽然大权旁落,但是吕后却是一个治国的好手(虽然开了西汉外戚专权的先河),在位期间仍实施仁政,减轻赋税,任命曹参为丞相,遵守自高祖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政治清明。在思想上采用了道家的思想来治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位仅仅七年便去世。
03——汉文帝刘恒
在诸吕之乱后被大臣们迎立为皇帝,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汉朝逐渐走向“文景之治”的盛世之中。天下富裕,百姓安定。汉文帝也是一代明君,是评价最高的汉朝皇帝之一,提起仁君也必然有他的名字。
04——汉景帝刘启
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采取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在周亚夫等人的帮助下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前面的文帝一起在位期间被称为“文景之治”,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大大加强了西汉的国力,为后面的武帝北伐匈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05——汉武帝刘彻
这是在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出现我们以汉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他在位期间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大汉的国威也远扬。
汉武帝在文化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确立了中国后世的思想主流儒家学派,同时设置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有为君主,虽然后期发生了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连年的战争也使汉朝国力开始衰弱,但是不否认他的伟大。
06——汉昭帝刘弗陵
在位期间改革武帝后期弊政,减轻赋税,与民生息。武帝留下的矛盾基本得到控制,内外关系也处置得妥当,任用霍光等大臣辅政,汉朝渐渐地恢复国力。
07——汉废帝刘贺
在位仅仅27天便因为行为放纵、不思朝政而被辅政大臣霍光废去,在位时间太短不予评价。
08——汉宣帝刘询
因为霍光迎立而上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之一。采用道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对百姓异常的关心与爱护,同时一系列的仁政也使汉朝迎来了“孝宣之治”,西汉的国力也达到了鼎峰。
对外方面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得以被中央朝堂正式管辖。
09——汉元帝刘奭
从这位皇帝开始西汉就一直衰落了,可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汉元帝政治上短视和低能,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宣帝留给他的能臣也被他宠幸的奸诈小人所害死,而他却无所作为。最后大权旁落,真是可悲!
10——汉成帝刘骜
在位期间沉湎酒色,荒于政事,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更为严重的是,他任由外戚掌权,直接埋下了王莽篡汉的导火线,是导致汉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11——汉哀帝刘欣
这位更是奇葩,前面一个沉迷女色不能自拔,这位皇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12——汉平帝刘衎
这位皇帝是外戚王政君迎立的,汉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实权,沦为了王莽的傀儡。他死后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西汉正式灭亡,新朝建立。天下再次大乱,群雄逐鹿。